近日,包头市肿瘤医院党委书记田庆刚率胃肠肝胆外科团队再次打赢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保卫战”——成功为一位女性患者摘除巨大腹膜后肿瘤!不仅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也充分展现了该团队在处理复杂腹膜后肿瘤领域的顶尖技术实力与责任担当。
4小时鏖战成功“拆弹”
近段时间以来,55岁的李女士(化姓)总是感觉肚子有些不舒服,去医院体检,没查出啥毛病,进一步行腹部CT检查,才发现腹膜后竟然长了一个大肿瘤!
查出病情后,李女士忧心不已。了解到腹膜后肿瘤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后,李女士方多向熟人、朋友打听,最终选择了包头市肿瘤医院。
李女士住院后,胃肠肝胆外科专家给予详细的术前检查。“患者入院后,我们进一步做了核磁和相关检查,发现肿瘤比较大,且与周围组织尤其是十二指肠、下腔静脉血管关系密切,可能要联合脏器切除,手术的难度和风险都很高。”胃肠肝胆外科医生马凯冲介绍,面对李女士的复杂病情,田庆刚组织多学科专家细致评估,反复论证,仔细分析肿瘤与周围器官、血管的复杂关系,最终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及应急预案。
展开剩余67%7月8日上午,手术“拆弹”行动正式展开。
腹膜后位于腹腔脏器后方的间隙,这一部位的手术因涉及大血管、多器官,难度和风险极高。田庆刚率胃肠肝胆外科团队迎难而上,在麻醉手术科室的配合下,成功为李女士实施了腹膜后肿瘤切除手术。
打开腹腔后,发现肿瘤挨着下腔静脉,紧紧扒在十二指肠降部和横部的拐弯处。令人欣慰的是,肿瘤包膜完整,虽然完全剥离的风险和难度仍然很高,但比术前预期好,只要仔细剥离、耐心操作,可以完整剥离肿瘤,保留十二指肠及周围神经、组织,将手术伤害降到最低。
田庆刚团队凭借深厚的解剖功底和精湛的手术技艺,如同在精密仪器上操作,在“雷区”中谨慎穿行,经过4个多小时鏖战,成功将这枚11×9×6厘米的“炸弹”完整拆除。
手术非常成功,术后李女士恢复顺利,有待后续进一步内科治疗。
术后病理提示,李女士所患肿癌为平滑肌肉瘤,属恶性肿瘤。
近期,在党委书记田庆刚的带领下,胃肠肝胆外科已收治多例巨大腹膜后肿瘤患者,手术成熟、经验丰富。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改善,治疗理念的不断更新,该团队也不断地将新医疗、新技术带入腹膜后肿瘤的诊治过程中。
警惕莫名其妙的“大腹便便”
马凯冲介绍,临床上,腹膜后肿瘤发病率较低,约为1/10万,但大多为恶性,比例高达80%左右,如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神经母细胞瘤、恶性畸胎瘤等,很多恶性的腹膜后肿瘤容易复发。
由于腹膜后间隙组织比较疏松,空间较大,肿瘤常常不会引起症状或者症状比较轻微,因此很难因出现早期症状被发现。同时,常规体检项目也很难发现腹膜后肿瘤,如B超是以肝胆胰脾肾、膀胱输尿管、子宫附件等脏器为单位检查的,腹膜后肿瘤不在其列,而腹部CT或者磁共振的检查,并非常规项目。
随着肿瘤的生长,肿瘤压迫了周围脏器出现相关症状、如腰腹疼痛时,患者进一步检查才会发现它!很多时候,患者发现腹部明显的膨隆,如果没有伴随症状,通常会被误认为是变胖了、肚子变大了,而实际上是腹部长了一个巨大的肿瘤。
据了解,腹膜后肿瘤的治疗是以手术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不仅需要外科,还需要肿瘤内科、影像科、病理科、介入科等相关科室的共同参与。对于没有远处转移的腹膜后肿瘤,手术是可望治愈的最好方法。有的肿瘤虽然已经发生了远处转移,但具有非常明显的局部症状,比如严重的腹胀、疼痛等,也可以通过减瘤手术减轻患者的痛苦、延长生存期。
医生提醒,腹膜后肿瘤早期症状隐匿,要警惕无诱因的“大腹便便”,建议腰痛、腹痛、体检发现腹部占位的患者及时到专科医院就诊,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早期干预、多学科联合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撰稿:乌 兰 编辑:马艳红
一校:马凯冲 二校:刘雨婷三校:马艳红
一审:李 敬 二审:乌 兰三审:索文华
发布于:北京市股票配资查询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