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建立在亳(今河南商丘),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殷商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迁都。这一朝代频繁迁都的现象引起了历史学者的广泛讨论。那么,为什么这个频繁搬家的朝代会如此劳民伤财,不断更换首都呢?
根据史书记载,关于殷商频繁迁都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些历史学者认为这是由于黄河的泛滥不稳定,迫使商朝不得不多次迁移。而另一种解释则是王位继承权的争夺,导致了不断的迁都。无论是哪种解释,都揭示了殷商在内政和自然灾害方面的巨大挑战。
商朝的始祖契,生活在大禹、尧、舜的时代,他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获得帝舜封为司徒,赐姓子氏,封地于商地。商朝的名字正是来源于此。契的出生还伴随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据《诗经·商颂·玄鸟》记载,契的母亲在洗浴时误食了玄鸟的蛋,之后生下了契。因此,商朝将玄鸟作为其图腾,赋予了这个传说浓厚的神话色彩,成为了商朝文化的象征之一。
展开剩余77%从契建都至成汤灭夏,历经14代。商朝初期的历史与夏朝基本同步。夏朝末期,最后一任王朝粲暴虐无道,民众怨声载道,甚至有很多百姓立誓与他同归于尽。为了转移内外压力,夏粲加大了对外征伐,掠夺百姓财富,压迫民众。然而,这些暴政最终导致了各地部落的不满和反抗。商族在此时崛起,成汤巧妙地利用了这一局势,任用原本为奴的伊尹辅佐自己。伊尹的聪明才智帮助商朝迅速击败了夏朝的附属国,最终在鸣条大败夏粲,成功结束了夏朝四百多年的统治。
商朝的成立标志着黄河中下游地区最强大势力的崛起。商朝在文化上取得了显著成就,甲骨文和青铜文化成为了其重要的文化遗产。商汤统一黄河流域后,迅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商朝也被称为殷商。
然而,殷商的都城在历史上多次迁移,从最初的亳(今河南商丘)开始,商朝迁都至多个地方:先后迁至“隞”即河南荥阳、再至“相”即河南安阳,之后迁至“邢”(今温县东),再至“奄”(山东曲阜旧城东),最后才定都于“殷”(河南安阳西北)。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商朝如此频繁的迁都呢?
首先,黄河的变化被认为是迁都的一个重要原因。黄河在商朝初期仍是一条“任性”的河流,经常发生泛滥。黄河每年一次又一次的变道、决堤,常常引发水灾,商朝的帝都亳也时常受到水灾的威胁。亳作为黄河冲积平原上的一座城市,地理环境相对脆弱,因此一旦黄河发生泛滥,民众的生活将受到严重影响,这也是亳成为第一个迁都的原因。
此外,关于王位纷争的说法也广泛存在。商朝建立初期,由于未建立起完善的王位继承制度,成汤去世后,王位的继承便充满了不确定性。成汤的后代,如外丙、仲壬、太甲等继位过程中,均出现了权力斗争和政治斗争。例如,太甲在执政期间未能遵守成汤的典则,被辅臣伊尹流放,直到悔过后才得以恢复王位。而这一系列的继承问题,显然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也间接促使了商朝的迁都。
此外,盘庚时期的第五次迁都,至殷(即今日的安阳小屯村),被认为是商朝历史的重要转折点。盘庚的迁都,是为了扭转社会混乱局面,恢复社会秩序,消除百姓的不安。此举有助于加强统治阶级的稳定,改变了之前的腐败现象,为商朝的再度崛起奠定了基础。
另有历史学者认为,商朝频繁迁都还与青铜矿的寻找密切相关。青铜铸造业在商朝时期是极为重要的产业,青铜技术在这期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应用。为了确保青铜产业的原料供应,商朝多次迁都也有寻找更好矿藏的原因。
无论从何种角度看,殷商频繁迁都的背后,都映射出一个古代社会在治理、自然灾害和权力斗争中的复杂性。这些故事既展示了商朝的历史风貌,也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政治和文化变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配资查询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