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资治通鉴》中的 “无形” 智慧
《道德经》有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真正的声音超越了表面,藏于内里,往往无声无息;真正的形象亦如此,看不见却蕴含着无尽的力量 ,正如高手过招,不显山露水,却能在关键时刻一击制胜。为人处世同样需要这般智慧,于喧嚣中藏静,在纷乱里守心。
而《资治通鉴》作为一部记载了千年历史兴衰的鸿篇巨制,其中无数故事都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真正厉害的人,尤其是居上位者,不会把情绪轻易表露在脸上,更不会让外露的锋芒给自己招来灾祸。他们深谙 “无形” 的真谛,将喜怒哀乐深藏心底,用冷静和包容去应对世间的万千变化。日子久了便会发现,那些心静如水的人,往往活得最为通透,在人生道路上也能走得更远。
危而不惊:司马懿的沉稳之道
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与司马懿对峙于五丈原。诸葛亮急于速战速决,而司马懿则深知蜀军远道而来,粮草补给困难,于是坚守不出。诸葛亮为了激怒司马懿出战,派人送去一套女装,还附上书信一封,信中大致是说:“司马懿,亏你还是统兵大元帅,每天龟缩在大营里,不敢和我决战,我看你纯属就是个浪费化妆品的妇人!今天我送你一套妇人衣服,你若再不出战,就赶紧谢谢我送你的衣服,并立即穿上。若你还有一点羞耻之心,还有一点男子汉气概,那就披坚执锐,咱们明日战场上相见!”
这等羞辱,任谁都难以忍受,司马懿的部下更是群情激愤,纷纷请战。但司马懿却深知这是诸葛亮的激将法,一旦冲动出战,正中对方下怀。他不仅没有被愤怒冲昏头脑,反而冷静地接待了使者,还从使者口中得知诸葛亮 “食少事烦”,从而推断出诸葛亮命不久矣 。最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司马懿则凭借着自己的冷静和坚守,赢得了这场对峙的胜利。
在这场博弈中,司马懿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被诸葛亮的羞辱所激怒,那么历史或许就要被改写。正是因为他能够在危机关头保持冷静,不被情绪左右,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最终取得胜利。这种冷静和沉稳,是居上位者必备的素质,也值得我们在生活中学习和借鉴。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挑战时,先别急着生气和抱怨,冷静下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气而不怒:唐太宗的大度与远见
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之间的故事,堪称君臣佳话,也是 “喜怒不形于色,好恶不言于表” 的生动例证。魏征本是李建成的谋士,曾多次建议李建成除掉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不仅没有记恨魏征,反而看中他的才华和忠诚,将其收为己用。
魏征也不负所望,一心辅佐李世民,常常直言进谏,丝毫不顾及皇帝的颜面。有一次,李世民想要册封一位已经与人订婚的女子为嫔妃,魏征得知后,立刻进谏道:“陛下住着亭台楼阁,就应该希望百姓有安身的房子;陛下吃着山珍海味,就应该希望百姓有充足的食物;陛下看着众多嫔妃,就应该希望百姓有称心的婚姻。现在陛下把已经与人订婚了的女子夺过来,这怎么符合人家父母的心意呢?” 唐太宗听后,虽然心中不悦,但还是冷静下来思考,最终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马上取消了册封 。
还有一次,李世民罢朝回宫后,怒气冲冲地说:“会杀此田舍汉!” 文德皇后问他是谁惹他生气,李世民说:“岂过魏徵,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皇后听后,并没有顺着李世民的情绪指责魏征,而是退下去穿上朝服站在庭院里。李世民见了十分惊讶,问她为何如此。皇后回答说:“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徵得直言。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李世民听了皇后的话,才转怒为喜 。
在这两个故事中,唐太宗虽然被魏征的直言进谏惹得生气,但他并没有当场发作,而是选择将情绪暂时压制下来。他明白,魏征的出发点是为了国家和百姓,自己作为君主,应该有容人之量,不能因为一时的情绪而做出错误的决策。正是因为唐太宗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被个人的好恶所左右,才能虚心接受魏征的建议,成就贞观之治的盛世 。
胜而不骄:刘裕的谦逊根基
东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桓玄叛乱,一时间,东晋朝廷岌岌可危 。刘裕挺身而出,他出身低微,却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信念,迅速崛起。他率领着北府军,与桓玄的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战斗中,刘裕身先士卒,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战斗,刘裕终于平定了桓玄叛乱,成功收复了建康,稳定了东晋的局势。
刘裕立下如此赫赫战功,却没有丝毫的骄傲和自满。他深知,自己的成功并非个人之力,而是众多将士共同努力的结果。于是,他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亲自为将士们敬酒,感谢他们的付出。他对待每一位将士,都如同兄弟一般,没有因为自己的高位而摆架子。他的谦逊和亲和,赢得了将士们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
不仅如此,当部将们劝他称帝,取代东晋政权时,刘裕却果断地拒绝了。他认为,自己的职责是为国家和百姓做事,而不是追求个人的权力和地位。他心中有着更远大的抱负,他想要继续北伐,收复北方的失地,让百姓过上安宁的生活。他深知,此时称帝,不仅会引起各方势力的反对,还会让百姓陷入战乱之中。于是,他选择了继续隐忍,等待时机 。
刘裕的谦逊还体现在他对待贤才的态度上。他深知,治理国家需要人才,于是他广纳贤才,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才能,都能得到他的重用。他还特意请来隐士共商国是,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他的身边,聚集了一大批有识之士,为他的事业出谋划策。正是因为他的谦逊和包容,才使得他的势力不断壮大,为后来的北伐和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厌而不憎:曹操的格局与胸怀
曹操,这位三国时期的枭雄,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智慧闻名于世 。然而,他的胸怀和格局,同样令人钦佩,其中他与张绣之间的故事,便是最好的例证。
建安二年,曹操南征张绣,张绣在贾诩的建议下投降曹操 。然而,曹操却因纳了张绣的婶婶邹夫人,引起张绣的不满。张绣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心中暗恨曹操。曹操得知张绣的不满后,准备秘密杀死张绣。但计划泄露,张绣先下手为强,突然反叛,偷袭曹操。曹操措手不及,军队大败,自己也在逃亡中险些丧命。在这场战斗中,曹操的长子曹昂为了保护曹操,把自己的战马让给曹操,自己却战死沙场 。曹操的侄子曹安民和大将典韦也一同战死。这对曹操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他失去了亲人,也失去了一员得力干将,心中对张绣的恨意可想而知 。
然而,仅仅两年后,建安四年,张绣在贾诩的劝说下,再次向曹操投降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曹操不仅没有记恨张绣,反而亲自迎接张绣,牵着他的手参加宴会,还为自己的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封张绣为扬武将军 。曹操的这一举动,让众人都大为惊讶。毕竟,张绣曾是他的仇人,杀子之仇不共戴天,可曹操却能放下仇恨,接纳张绣,这需要何等的胸怀和格局 。
曹操之所以这样做,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有着深远的考虑。从大局来看,当时曹操正面临着袁绍的巨大威胁,袁绍势力强大,是曹操争夺天下的主要对手 。曹操深知,要想对抗袁绍,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增强自己的实力。张绣虽然曾背叛过他,但他手中拥有一定的军事力量,而且张绣本人也有一定的才能 。如果能够接纳张绣,不仅可以壮大自己的实力,还能向天下人展示自己的宽容和大度,吸引更多的人才前来归附 。
事实证明,曹操的决策是正确的。张绣归降后,为曹操立下了不少战功 。在官渡之战中,张绣力战有功,为曹操击败袁绍做出了重要贡献 。曹操的这一做法,也让他赢得了人心,许多人看到曹操能够不计前嫌,重用张绣,都纷纷前来投靠曹操 。曹操的势力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壮大,为他日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结语:学会藏心,成就非凡
《资治通鉴》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千年的风云变幻,也折射出为人处世的智慧光芒 。司马懿在危机关头的冷静,让他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唐太宗面对魏征的直言进谏,能够控制情绪,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刘裕立下赫赫战功后,依然谦逊待人,为他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曹操不计前嫌,接纳张绣,展示了他的格局和胸怀 。
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喜怒不形于色,好恶不宣于外”,是居上位者的智慧,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处世哲学。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也会有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 。如果我们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被情绪左右,就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让自己陷入困境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学会藏心,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被情绪左右,就能更好地应对各种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 。
人生就像一场修行,修炼内心是我们一生的功课 。让我们从《资治通鉴》中汲取智慧,学会藏心,做一个情绪稳定、内心强大的人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保持清醒和理智,坚守自己的内心,用智慧和勇气去面对生活的挑战,走向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股票配资查询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